2)第012章 重文轻武,这是个问题!_大明:由检看好了,哥只示范一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低头想了想,奏道:“若王化贞有失职之处,陛下撤换责罚,朝中诸臣必无异议。”

  “王化贞不知兵。”朱由校毫不客气地说出了理由,“袁应泰亦不知兵,以致有沈阳、辽阳之败。难道非要等战败,才责罚降罪?可那时已晚,又有何用?”

  叶向高躬身道:“陛下,袁应泰死守封疆,节义较着,朝廷已追封袁应泰为兵部尚书,并隆重祭葬,并荫其子为官。”

  袁应泰因与城偕亡、杀身成仁而受到赞赏追封,他犯的错误也大而化小,不再追究。

  可朱由校要的不是能够死节的臣子,要的是能守住城、能打胜仗的官员。

  不吸取教训,不改正错误,一死遮百错,那又有什么用呢?

  袁应泰为什么败亡,不正是因为不懂军事,改变了之前熊廷弼的布置,且轻易收留蒙人。

  王化贞与袁应泰一样是文官,不懂军事的文官,还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惭。

  只在去年下半年,王化贞便每每轻信谍报,出兵欲战,又中途而废。这都好几回了,你们就没看出问题?

  我跟你谈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说文官忠义死节,两个思路、两个判断好不好?

  鸡同鸭讲啊,这话没法说下去了。

  朱由校没有了兴致,叶向高也不能再与皇帝争论此事。

  既然叶向高刚才说得挺诚恳,朱由校也就顺势说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国多战事,良将难求。”朱由校看着叶向高,缓缓说道:“而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朕拟今年开武举,并增殿试。”

  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肇始于唐,兴盛于宋。

  唐朝在武则天时,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

  而历史上最有名的武举人就出在唐朝,郭子仪郭令公。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体系化、成熟化。

  明代也有沿用,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这就又提出了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军籍。

  明朝可没有什么“一家参军,全家光荣”,更没有什么“优待军属”,军籍和民籍有别,社会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孙中武举为耻,认为这是自轻自贱、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朱由校增加殿试,把武举抬到跟文举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为了招揽人才。同时,走出扭转“重文轻武”之风的第一步。

  叶向高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陛下,今年是会试,再开武举,是否显得紧促?”

  朱由校反驳道:“早拟旨,早颁布天下,今年春天会试,秋季再开武举,又有何紧促?嗯,就这么定了。”

  叶向高见皇帝心意已决,这又不是什么违反规制的事情,也没理由反对,便躬身领旨。奏事已毕,叶向高告退而出。

  首辅也该换啦!朱由校拿出自己的小本本,又开始划圈圈。

  划着划着,朱由校无奈无力地叹了口气。

  这半年来,他冷眼旁观,小本本上记了好几页的名字。

  但撤换几个官员又如何,顶替他们的还是东林党同志,对大明的政局好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思索半晌,朱由校再次想起英国公张维贤,令宫人宣召。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