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23章 艰难的决定_大明墨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华夏五年前的文明,每一句俗语、谚语都是有出处,都是有哲理的。

  就拿郑长生来说,出征之日,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朱元璋亲自致祝酒词。

  虽然没有当着大明文武百官的面,可是在十里接官亭的地方,尽管是北门。

  北门一般都是出征或者受降,才是一国之帝王才启用的地方。

  老朱能够在北门亲自送郑长生出征,这里面所包含的意义,也可见一斑了。

  十里接官亭外,锦衣护卫早在三里之外就已经布下岗哨。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锦衣卫,还有老朱的贴身近卫。

  可以说是三里一岗,两里一哨。

  防守的密不透风。

  寻常的百姓,你想都不要想,十里之内,都是禁区。

  老朱手里端着一杯御酒:“雨浓,此一去,千里迢迢,咱把所有的调度权都交给你了。

  你就是凭着咱当初赐给你的那面金牌,你可以调动所有的大明国都以南的军队。

  咱的旨意早已经下发,咱现在就盼望着你能够一战功成,能够彻底的评定国内。

  弥勒教,是咱的心腹大患。

  这么多年来,越剿越多,也不知道是咱的施政措施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还是咱真的是德行有亏。

  咱昼思夜想那么久,都没能想明白。

  为什么,弥勒教,这么一个国之祸害,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他们。

  这次,咱可以说是欲倾国之力,也要剿灭之。

  你不要辜负咱的厚望,尽量能够一举歼灭之。

  我大明的百姓已经够苦的了,中原连年战乱,好不容易,有了国之安稳的基础。

  咱不希望再有动乱。

  这次,咱把锦衣三千营都划拨给你指挥,只希望能够一战而天下定。

  能够稳定国内,在腾出手来收拾北元和云贵的叛乱。

  唉!!我大明之百姓苦战久矣!”

  老朱的话,真的如一把锋利的钢刀一般插在郑长生的心口。

  老朱和刘伯温包括郑长生三个人的理念,可以说是不约而合。

  唯一的区别就是郑长生是穿越而来的,一君一臣,两个人都是为了平定元末暴乱,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这或许是刘伯温的真正的政治理念,而老朱或许他也是看到了天下局势,他也想要天线安稳,但是最多的还是他朱明江山的千秋万代。

  不过,就目前来说,三个人的政治理念不约而同的重合了。

  郑长生是穿越而来,他肯定不希望华夏族群四分五裂,再加上史笔如刀,言之凿凿的一笔一划的记载着呢。

  他不想也不愿意过多的改变历史。

  不说是大汉族主意的思想在作怪,就算是为了华夏族群的不生变故,能够少一些内斗和消耗,也是好的。

  所以,不管是老朱理解不理解郑长生,也不管他是抱着什么样的思想在利用郑长生,反正郑长生是已经抱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