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章 李秀英教子_大明墨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治就够了,农民嘛,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地里干活来的轻省。

  这个时代,尤其是刚经历过元末的动乱,能读书识字的人还真心的不多,要不是家中富裕的,谁家能供养的起一个学子啊。

  别的不说,就光是蒙学的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担的,就更不用提消耗很大的笔墨纸砚了。

  上学说白了就是一个耗钱的事情,对于刚能温饱的穷苦百姓来说,这就是可望不可及的。

  明朝立国之初,非常重视文教。

  在全国各地的府、州、县设置县学,又在防卫区设卫学,在乡村设社学。

  为适龄的孩童入学提供便利,可是就这也不是谁家都能上的起学的,关键是没钱。

  李秀英一把搂过儿子,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

  “我儿乃天才也!”

  她自身是识文断字的,家还没破的时候,曾跟随家中的塾师读过蒙学的典籍。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至今她都记忆犹新。

  虽然她学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蒙学书籍,也没有学过更高深的儒家经典。

  但是教授自己三岁的儿子识字,这已经是足够了。

  李秀英此刻已经没心思数钱了,匆匆的把钱收起放好。

  在院中平整了一块地方,找来沙土覆其上,拿起一根细竹子在上面写下“洪武通宝”四个大字。

  然后把竹子递到儿子手里:“儿子,写下来。”

  说完,一脸期盼的看着稚嫩的郑长生。

  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吧?郑长生心里暗道。

  作为一个苦逼的文学青年,儒家蒙学的文章三、百、千不说倒背如流也差不多了。

  他心中好笑,可是又不得不打起精神,装模作样的,就权当是慰藉一下母亲好了。

  于是郑重的一笔一划的写下“洪武通宝”四个字,尽管笔顺有点不对,故意的,也尽管写的歪歪扭扭的如同虫子爬,可是好歹完整的写下来了。

  这可把李秀英乐坏了,嘴巴都合不上了。难道我生了个文曲星不成?

  她是乐美了,郑长生可就倒霉了。

  此后的日子里,再也不能跟小伙伴出去耍子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母亲读书习字,李秀英甚至连面偶都不做了。

  就连郑狗蛋他们几个小伙伴来找自己玩,都被母亲很凶的拿着鸡毛掸子撵的远远的。

  李秀英就像是一只护雏的老母鸡,守护着儿子,生恐耽误了儿子读书识字,这大概就是普天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作祟吧。

  虽然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是这未免也太早了吧,刚三岁的孩子,正是鸡嫌狗不爱的年纪,猛然间束缚了起来还真是不习惯。

  如果郑长生不是穿越而来还好说一些,再说了母亲教给他的这些东西,他都会,甚至比李秀英理解的还要透彻。

  但是没有办法,谁让自己是三岁孩童身呢,只得咬着牙坚持着。

  熬吧,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可是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村东头树上的老鸦窝郑狗蛋摸不摸不知道,可是怀远堂后院的马蜂窝,这家伙一定是捅了的。

  单从听到郑狗蛋杀猪一般的哭声来推断,就知道这厮肯定被马蜂蜇的不轻。

  哎!本来想在重温一遍童年趣事的,可是一切都徒劳了。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识字,母亲李秀英是寸步不离,甚至就连麦子的收割她都忍着痛咬着牙,拿出一百个钱找人代收。

  这就可以想象的出李秀英对郑长生的监管有多严厉了。

  李秀英常说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貌似郑长生不吃苦,不把铁砚磨穿就不足以彰显她的大道理似的。

  另外她还用“慈母多败儿”这句俗语,时刻的提醒自己,一定要对儿子严加教导。

  于是她每天手里拿着一根鸡毛掸子,虎视眈眈的站在儿子的身后,每每这个时候,郑长生后脊梁都冒凉气。

  他要是不好好的习字,李秀英可是一点都不含糊,那是真打......

  喜欢大明墨客请大家收藏:大明墨客。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