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章骤变的局势_希腊的罗马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是斯拉夫人(保加利亚语和俄语很像,两国都信仰东正教,连宗教都相同,可以无障碍交流)。

  自然而然的,俄罗斯人认为保加利亚应该感激自己,以家长的心态来看待新生的保加利亚。

  1879年4月17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任命他22岁的内侄亚历山大·冯·巴滕伯格出任保加利亚保护国首任大公。

  是为保加利亚亚历山大一世。

  冯·巴滕伯格的父亲是德国黑森公爵,来保加利亚之前他是德军陆军中尉,1877年俄土战争中曾加入俄军;

  新生的保加利亚公国的大部分部长都是俄国人,保加利亚军队连级以上军官也全部是俄国人,保籍军人最多只能升至上尉;

  这在各国眼中别提多腻歪了:这哪是保加利亚独立了,这分明是俄国自己吞并了保加利亚!

  在各国的压力下,废除了圣斯诺法特条约,在柏林会议重新签订条约。

  爸爸屈服了,保加利亚的领土自然大幅度缩水了。

  独立的保加利亚领土,仅仅只有莫西亚。

  马其顿,东鲁米利亚省仍然归属奥斯曼。

  但是这一决定却忽视了当地人民的意愿,这才导致了东鲁米利亚人民起义这一行动。

  俄国人希望冯·巴滕伯格表演好“儿皇帝”这一角色;然而,令俄国人没想到的是,冯·巴滕伯格很快展现出民族主义的一面,他并不愿意成为俄国人的傀儡,也不愿意保加利亚成为俄国的掌中玩物。

  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遇刺身亡;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俄国新沙皇与巴滕伯格并无情感联系;

  在亚历山大二世的葬礼上,亚历山大三世与巴滕伯格达成第一个妥协:保国12名部长,俄国任命8人,巴滕伯格有权任命4人;

  以解放者自居的俄国人,高人一等的姿态,粗暴地干涉保加利亚的政治,自然引起保加利亚人的反感。

  此后,保加利亚大公与俄国沙皇的关系日益恶劣。

  1883年3月3日,保国总理索博列夫少将、战争部长冯·考尔巴斯少将向巴滕伯格“建议”他们的地位应是:索博列夫为俄国驻保加利亚总督、考尔巴斯出任摄政王;

  这是俄国人明目张胆地控制保加利亚了。

  原本的兄弟国家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也导致了现在俄国人,在保加利亚宣布兼并东鲁米利亚的态度,持反对意见。

  保加利亚兼并东鲁米利亚,这违反了德奥俄三皇同盟之约定:巴尔干地区之任何领土变更,需经三国一致同意方可施行。

  9月24日,保加利亚宣布总动员,主要是针对奥斯曼人。

  而奥斯曼当局不知道保加利亚这一行为,背后是否有其他大国的支持,因此比较迟疑。

  毫无疑问,保加利亚人这种不惜战争也要收回国土的行为,会对希腊人造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君士坦丁可以想象,现在的希腊人在得到消息后,是多么热血沸腾:

  既然保加利亚人可以不顾及大国之间的约定,从奥斯曼人身上获得领土,为什么希腊就不可以呢?

  这不正是希腊收复领土,解放民众的时刻么?

  君士坦丁担心希腊政府被民众的狂热氛围所绑架,而不顾国际社会,主要是各列强的意愿,而一意孤行。

  对于现在的希腊来说,没有列强允许的情况下,希腊不可能获得任何成果。

  而各国维持巴尔干半岛局面的决心,不会动摇。

  在他们眼中,不听话的小朋友,是要受到惩罚的。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