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五节 黄巾之祸_商业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社会****之间,以及各种社会****之间交替出现。

  “摧毁性自然灾变”是“掠夺性社会****”的第一基础,然后发生自然灾变和社会灾变的不断置换以及掠夺与反掠夺的****循环。

  摧毁性自然灾害严重威协了人类的生存,将人类社会沦于死亡、贫困和恐惧的边缘;由于灾变扫荡了生活资料,毁坏了生存资源,掠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就成了社会****的主要原因。人与自然的恶劣关系转换为人与人的恶劣关系。中国社会****的本质是生存之战。

  生存之战的原则是“你死我活”,与主义和荣誉之战比较,更具残酷性。

  生存之战是掠夺性社会灾难;由于灾变摧毁了“交换成本”并加剧了生存必需品的极度短缺,无成本的征收和掠夺彻底取代了商业交换和竞争关系,“扩展性秩序”摧毁于掠夺性经济之中。

  生存之战支配了中国历史。

  中国文明的主题是生存而不是发展;每次****的引发点都是饥荒和极度贫困,每次****以后都要重建生存,每次****以前都要“准备”在****中如何生存。这在政治史上就表现为王朝循环和文明的静止或停滞。

  再没有比****(所谓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进步的理论更颠倒是非的了。

  中国的农民造反100%是灾民起义,这种****正是历史停滞的原因之一,尽管我们在人类的同情心上对“农民革命”可能表示同情。希望真理和伦理合二为一是方法论上的一个优点,但却可能是认识论上的一个缺点。

  马克思在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中认为,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即半野蛮半文明阶段。这里,没有土地私人所有权,只有部落的共同所有和东方****主义式的土地国有制。即万人服从于****君主一人(或国家)的奴隶状态。

  马克思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灌溉假说”。根据“灌溉假说”,大型的公共事业(建设堤坝、运河等)是使东方的农耕变为可能的基础,为了管理这种大型的事业,“****君主”即“亚细亚国家”这一组织化的权力是必需的。

  马克思认为,“中国革命”是什么呢?它是对存在了数千年的“儒家”社会的根本颠覆,是属于非市民社会范畴的对“儒家”社会的颠覆。大规模农民战争的频繁爆发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经常是每隔数十年就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贫困的农民大众被动员到暴力抵抗运动中。就象过去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图表中清楚表现的那样,这种浩大的农民战争每隔200年就会周期性地爆发。而这种农民战争分别导致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秩序的整体性崩溃。同时,这种暴乱经常会损失三分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