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六章 诏安与移民计划(中)_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陌生。

  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甘薯出交广南方。民家以二月种,十月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鹅卵,小者如鸡、鸭卵。剥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甜,经久得风稍淡也……根、叶亦如芋。根大如拳、瓯,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不甚冷。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

  不过,与甘薯不同,土豆倒仍然还是一个新鲜的作物,对全国却都还是不为人知的。

  “是,陛下。”听到皇帝的要求,张慎言恭敬地答到。

  “好了,还是谈回正事吧。”朱由校倒还没有忘记主次、轻重,将话题重新拉回到了移民与招安政策上。“内阁和宫里都已经提前放出消息了,朝野评论如何呀?”

  “对于移民政策,朝野之间倒没有什么太大的讨论。但是对于诏安,反对的声音却并不小。”何宗严回答到。

  这也是朱由校意料之中的事情。现在的明朝士林之间太过注重虚名,各各都标榜道德,人人都是卫道士:儒生最擅长的就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然后脱裤子迎风出三尺;并且他们把国家事务进行道德化,而不考虑实际的利益关系。干实事的是浊流,不做事的才是清流:这种风气很差,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运行。

  “如何才能平定舆论?”朱由校看向枢密院的人:“朕要的不仅仅是平息这次的舆论,更是要让朝廷重新主导整个整个大明的舆论场。”

  “舆论”这个词在古代就有,意思也与今天的大差不多,宋代《诣匦疏》有言:“朝廷已然之失,则听舆论而有闻焉。”所以在场的众人也大体明白他的意思。

  但现代舆论的意义到底与古代不同,所以众人也不能完全算是明白他的的心思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社会舆论若只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这些在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士绅读书人才能做到,他们以私人书院为中心进行舆论的传播,而其中的步骤普通平民是接触不到的,但平民却经常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读书人们的思想影响。

  所以建立一个舆论导向部门,将舆论的主导从代表士绅利益的书院转移出来,将主体转变成体现国家意志(在此时也就是表现皇帝意志)的政府部门是有必要的。

  但这个手法一定要温和,不能粗暴;更不能简单的封闭书院,以隔绝市民受到士绅的影响,因为书院不仅仅是主导舆论,同时他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文化水平,如果仅仅为了舆论效果,就将它取缔的话,那实在是因噎废食。

  朱由校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才倒也不着急,“你们不用着急,慢慢解决吧!直接加到三年计划里,年末的时候一起给我吧。”

  “算算时间,俞总兵和商廵抚,他们两个应该也来了吧?不管是移民也好,招安也好,他们是当地的父母官,这些事还是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的。”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