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黄家,李家,宁家等几大姓瓜分了宁化县上上下的权力。

  这些族长也不是善茬,都是能一声令下,拉过来几十个上百人个壮丁出来,打生打死的。

  而李东阳能管理的县城,也不过几千人而已。说起来,也就是后世一个大村落。

  这也罢了。

  最让李东阳感到棘手的是,商路艰难。

  说实话,宁化县与江西石城县相距不远。这一条路,也是从福建到江西的山道之一。

  只是一路都是山路,能通过多少人?

  而宁化县的生态,近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

  银子这东西,在宁化县流通很少,也就在县城之中用。在乡下大多用铜钱,甚至很多地方连铜钱都不用。

  干脆是以物易物。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穷。另一个方面,就是宁化县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除却每年运送田税到福建去之外。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

  但是如何从土地刨出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让百姓缴纳粮食之后,再缴纳赋税,几乎将百姓生生给逼死。

  毕竟,宁化这个地方能有几家粮商,这些粮商无不与这些大姓有关,想想也清楚,宁化县穷乡敝土的,又不是交通要道。

  谁傻子一般来这里经商。这里的收的粮食,要运出去非蚀本不可。

  而且李东阳又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里的银价太高了。

  高到什么地步。

  李东阳来当官之前,为了以被万一,从家里拿来一两百两银子,这将李家的积蓄掏出了一大半了。

  随身携带,不敢动用,唯恐有一个闪失之后再动用。

  李家在北京城之中,也不是什么富豪。李东阳不过是军户出身,考上进士才几年。这一笔钱大多是李东阳的几年俸禄,再加上家中几亩薄田的收益而已。

  在北京城之中,如李东阳这般的人家,绝对不在少数。

  但是李东阳到了宁化县才发现,他居然成为宁化县之中最富有的一撮人之一。

  这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