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就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土地的使用权分离,地主不再从土地征收分成的租税,而是让佃户每年付固定的田租。

  这样一来,地主就免于经营性风险。

  毕竟种地遇见年景不好,赔本也是很正常的。如此一来,这个制度将风险转嫁给佃户了。

  当然了,佃户并非没有得到好处。

  佃户得到的好处就是稳定。

  什么稳定?那就是地主不可以夺佃。

  也就是说,地主不干预土地经营的任何事物。甚至不能夺回佃户租种的权力。

  这就形成了一田二主的模式。

  在北方因为田产的问题,这样的模式还没有出现,但是这是在江南,可以说是整个大明农业最发达,精耕细作最为兴旺的地方。

  才会将这个制度普遍开来。

  这个制度并非始于今日,其实在唐宋之间就已经有了。但是也是在明中叶,才扩散开来,到了晚明,全天下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了。

  一直到民国时期。

  任何经济行为的扩散就是有利益驱使的。

  没有好处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

  之所以这样在后世被批判的剥削模式,能够扩散全国,却是因为这种生产模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因为明中叶南方,几十年的太平人口滋生,形成了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少人多。

  地少人多的情况之下。想要高产,自然不能选择扩大耕种面积,只能选择另外一个模式那就是精耕细作。

  但是精耕细作要花费的精力人力物力,是寻常耕种的好几倍。佃户自然不愿意再与地主分成地租。

  而很多地主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发家,在改换门庭之后,就会不直接主持土地耕种了。

  所以如果是分成的田租,对他们这些不经营土地的地主反而是麻烦,特别是很多书香门第来说。

  说是耕读人家,但是有几个真的是耕了?

  所以,这种定额的地租对他们也是方便。

  但是对朝廷来说却未必方便了。

  一田二主,但是朝廷黄册之上,却只能有一个名字。有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想想就知道这上面要多事了。

  除此之外,还有官田的问题。

  甚至说官田是最开始用永佃制度的,原因很简单,朝廷文武百官哪里有精力关注土地收成,直接将官田的地租当做一种特殊的税种,加到官田之上,跟着赋税一起上缴衙门就行了。

  这也就构成了江南官田重赋的原因。

  官田都是好田地,甚至严禁买卖,但是还是有人卖,本来即便是卖,卖的也是永佃权。但是官府很少直接管理官田。

  就让官田有了二地主,即他将永佃权卖给农民,从中间又抽了一成。

  这也是永佃制度的问题所在。

  在明代永佃制度大抵是一田二主,但是到了清代甚至有了一田三主,一田多主。

  让地主的生产属性越发淡了,反而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