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章 元何以灭_大明墨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期间内,政治形势还算是相对的稳定。

  忽必烈是一个蒙古族人,虽然是靠着马上得天下的,但是他对汉文化极为的推崇,元朝的国号就取自《易经.乾篇》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不过他去世之后,元朝的统治者,就在路线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一派坚持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奉行蒙古族为上,其他种族为劣的观点,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尤其是压榨汉人。

  另一派则是认为应该延续忽必烈的路线方针,以中国广大的汉人为基础,采用儒家治国的策略。

  这两个派系从在朝堂上的争论不休,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互相残杀。

  忽必烈去世的短短三十九年的时间内,换了九个皇帝,就可见朝堂争斗何其之严重。

  中央政局的极度不稳定,就为元朝的覆灭埋下了祸端,导致了元朝总体实力的衰落。

  后来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态,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还在为路线的纷争而内斗消耗着。

  严重的内斗消耗,使得当年不可一世,横扫天下的蒙元铁骑已经变的不堪一击了。”

  就算是方克勤自己,当年也只不过是从为政、为民方面去陈诉各种利弊得失,可是郑长生这孩子,竟然从根本上,从宏观上发表论述,直击要害,一语中的。

  现在想来,犹自震撼不已,甚至都有点心惊胆战的意思。

  方克勤目瞪口呆,久久的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很想哭,很想大声疾呼,很想一把搂过这孩子狂谈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知己,这绝对的是自己的知己。

  他这一年来不断的思考着治国驭民之方略,可是总不得窥其门径,这也是他断然拒绝朝廷征召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为政者,不能为民谋福利,不能为国之建设发观点,提意见,那还不如不踏入朝堂。

  郑长生的一席话,就如同拨云见日般的,惊醒梦中之人。

  为政者,当从宏观思维去看待问题,是他最大的收获。

  给他启发者,给他引路者,面前四岁稚子顽童也!

  夫子陆繁手捻须髯是呆立当场,如同石化一般。

  这论调也太惊世骇俗了吧?试问当世为政之大儒,治国之能手,谁能有如此宏大之见解?

  他和方克勤两人面面相觑,久不能言。

  李秀英虽然听的一知半解,可是知道儿子今日是着实超长发挥了。

  夫子和方先生都哑口无言的,这肯定是被儿子的论调给吸引了,我儿真好样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郑长生的想法,既然说了那就说个透彻,省的你们听不明白。老子这观点可是后世的史学家归纳总结出来的。

  要是还不能惊艳到你们,那老子的史书算是白读了。

  不过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他的这个论调观点是何处得来的?

  别说是方克勤和夫子陆繁不相信这是自己悟到的,就连自己都不能相信。

  你见过谁家的四岁的孩童,就能一语论述一个王朝的兴衰史的?

  喜欢大明墨客请大家收藏:大明墨客。

  请收藏:https://m.qsw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